EMC易倍·(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质量强钢”路在何方?

友发钢管集团——连续13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丨    2019.06.27    丨    518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经济总量已成功超越了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但仅就经济发展质量而言,却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强国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钢铁是打造国之利器的基础原料,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我国钢铁行业当前面临的产品质量问题,与从钢铁企业一把手到消费者的质量意识不足,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不够,以及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直接相关。

笔者从一个“老钢铁人”的视角,谈谈对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浅见,希望可以“一斑窥豹”。

质量差距,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

网上有很多关于钢铁行业的文章,态度或歌颂,或鞭挞。歌颂的是规模,全球第一,不仅第一,而且占据全球粗钢产量的“半壁江山”。鞭挞的是质量,认为我国钢铁产品多为中低端产品,在高端领域仍缺少发言权。

两者说的都是事实,不过都是部分的事实。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钢铁行业奋起直追,距离全球顶尖的位置越来越近,装备水平世界一流,部分重点钢企产品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是,综合来看,我们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尤其是有很多民营钢企整体的技术和运行水准离上世纪90年代日本中小钢企还有不小的差距,产品质量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前阵子,笔者悉心准备了一个演讲稿,内容是关于我国轴承钢冶炼水平与日本的差距及追赶途径。在撰稿过程中,笔者联系了山东省内的几个轴承钢生产企业,希望能够交流一下,结果却不了了之。为什么呢?因为对方有关人员表示:“我们的轴承钢产量世界第一,技术水平也达到了世界一流。”真为他们感到汗颜。拿什么说话呢?航天用轴承吗?也许世界一流。那么,汽车用轴承呢?高铁用轴承呢?据笔者的调查了解,这些企业的轴承钢与日本和德国的轴承钢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仅仅从冶炼的角度来看,差距主要体现在钢的纯净度上。这里笔者以两个指标为例,一是钢中的全氧含量,日本几个主要轴承钢生产企业1990年的钢中全氧含量平均为7.2ppm(百万分比浓度),在2005年平均为4.7ppm。而山东省这几个企业目前*好的水平为10ppm,而且还不是每个炉次都能够达到这种水平。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企业的钢中氧化物夹杂量大大高于日本轴承钢生产企业,从而在轴承钢的使用寿命上产生数量级的差别;二是轴承钢的疲劳转动寿命(转数),日本生产的轴承钢转数的数量级在10的8次方以上,而山东省这几家企业轴承钢转数的数量级在10的6次方上下。

再看高端领域,其实我国很多钢铁企业并不是不具备高端钢铁产品的生产能力,比如航母甲板用钢,不少大中型钢铁企业都能生产,只是稳定性和合格率比较低而已。据了解,航母甲板用钢要求产品的同板(强度)差和异板(强度)差均为5兆帕。这是我们大部分企业无法稳定实现的。我国西气东输干线使用的X70、X80管线钢板要求同板(强度)差小于30兆帕,就已经让很多企业叫苦连天了。此外,一些企业在大批量生产时,合格率只有百分之八九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钢铁企业的成本优势。

造成今天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企业并没有把心思花在改革创新上。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经过多年、多轮次的改革,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管理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宝武、鞍钢的钢板今天完全能够满足国产航母、潜艇的各种生产要求,也能够满足核电站的大部分部件需要。这有赖于国家和企业持续推进改革,不断完善企业的创新体制和机制,调动了更多技术人员进行创新研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之相对的是,虽然少数民营企业在改革创新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更多的小型民营钢厂,甚至是一些规模千万吨级的民营钢企,成年累月只生产低端产品,除了逐渐把成本压缩到极限外,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有时候甚至生产的是仅符合国家及格标准的产品。从民族进步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应该提倡的。

此外,这与我国消费者的产品质量意识也有一定关系。前几天,清华大学教授赵福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的民族工业在质量意识上与发达国家有差距。这不仅仅体现在制造业从业者的质量意识上,而且在消费者的质量意识上也有体现。我们从一个贫穷的国家一路走过来,刚开始时追求填饱肚子,然后追求穿得好一点,再后来有钱买收录机,1995年后一些人家里开始用电脑,但没有多少人能买得起正版软件。随着物质的逐渐丰富,“山寨货”也越来越多。今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足,一些人开始离开“山寨货”,追求品牌,但仍有很多人或因质量和品牌意识不够,或因经济水平没跟上,而仍对价格低廉的“山寨货”有着一定需求。这个现实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我们的消费者和市场仍将对“山寨货”有一定的容忍度,优质优价法则尚需要继续培育。

聚4方合力,促整体提升

那么,我们应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主要涉及到4个方面。

首先,在国家层面,要有明确的意志。坚定地提升整个民族的质量意识,决不能被无良媒体人及利益相关者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等不负责任的舆论攻势所影响。同时,大力弘扬一些代表民族水平的高质量的产品和企业。

其次,企业家和一把手要有先进的质量意识,这至关重要。企业一把手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当企业家或者是一把手要求把降低成本放在首位,很多技术人员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好,但为了保住饭碗,只好放弃原则。但是,企业一把手的质量意识提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面临经营困难局面时,更能看出企业一把手的素养和格局。前些年,金融危机期间,一些国有钢企出于生存考量,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对质量的要求,过度追求低成本;个别民营钢企做得更过分,钻空子,打“擦边球”,用穿水冷却的不含合金成分的钢筋混充三级钢筋。这些都是企业一把手应该坚决杜绝的行为。

再其次是技术层面的提升。在生产汽车钢板时,钢水含氧量达不到低于10ppm的水平;在生产轴承钢时,不能保证钢水含氧量在8ppm以下;在夹杂物控制上,总量不能达到3毫克/5千克甚至更低。这个时候,再说你的钢铁多么好,怎么可信?笔者认为,在寻求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日本就走了靠引进先进技术而迅速发展的道路,我国虽然也走了几十年的引进之路,但效果远不及日本。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很好地吸收利用海外先进技术,将其真正据为己有,并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话说回来,以我们现在所处的水平,质量和成本还没有到完全不能调和的程度。追求较低的成本,实现更好的质量,应该是每位技术人员的责任。这就要求钢铁行业广大技术人员广学博引、融会贯通,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后是现场操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并不缺少优秀的操作人员,我们缺少的是传承和操作人员与技术人员的交流沟通。所谓传承,是指前人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能够传递给后来者,而不是让后来者从头开始、摸索前进。这也就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特别强调的文件化管理。这里举一个例子,某民企聘请了国外专家担任高管,该国外专家提出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此,该民企的理解是做好记录工作,并保存在电脑中,以便查找。专家连连摇头。他所指的档案管理工作,其实就是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操作人员与技术人员的交流沟通,目的是在反复琢磨中发现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反复改进来提高质量和质量稳定性。这两点,我国钢铁企业都在做,但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有差距。

笔者所工作过以及提供过咨询服务的钢企,有国企也有民企,都或多或少存在重复发生同类错误或者失误的现象。例如,板坯连铸出现的中心裂纹和表面纵裂纹缺陷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钢铁人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反复的试错,付出了巨大代价,*终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这些办法在同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对比后,都被证明是正确和有效的。但是,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民企还在重复发生这类缺陷。笔者到这些企业去交流并帮他们分析问题时真的很着急,这里哪有什么新的理论需要研究,按照过去我们的思路严格地进行质量管理就足够了。前人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后来的企业家为什么还要再去花时间、精力,去进行重复的工作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全体钢铁人拧成一股绳,认真地去提高质量、探索高端,我国钢铁行业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只是时间问题。政府要加大力度鼓励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企业家或者一把手要形成质量意识,耐心培育企业良好的质量文化,同时在技术创新上要敢于投资,形成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氛围;技术人员要耐住寂寞、淡泊名利、潜心钻研、勇攀高峰;操作人员要在本职岗位上严格执行标准和规程,并与技术人员加强沟通交流,共同促进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