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协:适应新时代 以科技创新推进钢铁工业转型升
友发钢管集团——连续12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丨 2017.11.13 丨 7563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刘振江
今天,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金属学会隆重召开2017年钢铁行业科技创新大会。我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金属学会对参加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和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辛勤工作在钢铁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了。大会描绘了中国梦美丽的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报告凝聚了党心、民心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我们在十九大闭幕后不久召开钢铁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就是为了在全行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次会议以“科技驱动转型,创新引领发展”为主题,对于我们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行业的科技进步,分析研究新时代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大力推进行业和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中国钢铁工业既大又强的奋斗目标意义重大。借此机会,我讲3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
钢铁工业科技创新成绩巨大
党的十八大以新的发展理念确定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思路。钢铁行业认真贯彻了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取得重大突破,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成绩显著,既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又为我国钢铁工业实现既大又强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5年来,钢铁工业科技创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体水平明显提高。钢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质量显著改善,节能环保迈出了大步伐,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产品创新上,一大批高端钢铁产品的研发生产保障了国民经济各主要用钢行业的升级发展,宝武集团、鞍钢、首钢、河钢、马钢、本钢等企业研发生产的汽车用钢板,宝武集团、首钢等企业研发生产的高品质取向硅钢,产品质量已跻身国际第一方阵。在节能减排上,我国钢铁工业单位综合能耗和单位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2016年钢协会员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降至572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量为3.52吨,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85千克。在前瞻性技术上,薄带铸轧、薄板坯半无头连铸连轧等技术得到企业高度重视和应用。在科技专利上,截至2016年底,钢铁工业有效专利保有量达到4.66万件,年均增长率为30%。
5年来,钢铁工业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效果显著。钢铁工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大力推进了“三去一降一补”,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突破口,优化结构、提质增效、脱困升级。以螺纹钢为例,“地条钢”被取缔后,优质长材主导市场,高强度螺纹钢引导市场消费。目前,钢协会员企业400兆帕及以上高强钢筋产量占比超过95%,超额完成了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80%以上”的目标。高强船板产量大幅增加,约占船板产量的一半。电工钢板、冷轧卷板、镀锌板等高端产品逐步替代进口,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钢铁行业通过清除“地条钢”,彻底解决了多年来钢材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发挥了合规产能的优势,使用户对钢材产品的质量感知明显向好。
5年来,钢铁工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项目研发硕果累累。目前,钢铁工业拥有了一批国际首发和产生重大影响的产品和技术。其中,我国研发生产的磁轭磁极钢板、电站蜗壳用钢板等产品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研发生产的核反应堆安全壳、核岛关键设备及核电配套结构件三大系列核电用钢在世界首座第三代核电项目CAP1400中实现应用。宝武集团超高强钢新品QP1180GA实现全球首发,使其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同时批量生产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的钢铁企业。鞍钢、钢研集团等领衔的油船用高品质耐腐蚀钢联盟,经过4年的研发,不仅实现了耐蚀船板自主批量生产,通过了为期3年的实船建造实验验证,彻底打破了国外的垄断,而且创新了船用钢“产学研检用”的高效研发模式,实现了重大突破。这个团队应该成为行业的优秀创新示范团队。2011年~2016年,钢铁工业共获冶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7项、一等奖67项。这些研发成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使钢铁工业整体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5年来,钢铁工业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钢铁领域已建成*重点实验室20个、工程实验室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工程研究中心6个、企业技术中心42个,以及各类企业的技术中心或研究院200余家,具备了组织高水平共性技术研发团队的能力。另外,我国钢铁工业基本建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标准体系,涵盖钢铁制造及相关配套的专业领域,对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引领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5年来,钢铁工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加快,应用效果明显。钢铁工业重点推广了工艺、装备、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一大批先进技术,在宝武集团湛江基地、山钢日照基地、首钢京唐二期工程等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国内已建成超大容量顶装焦炉42座,不仅提高了我国的焦炉技术装备水平,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环保领域,钢铁工业重点推广了封闭料场或筒仓技术、高炉出铁场烟尘治理技术、焦化污水处理提标改造、综合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冶金渣高效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等。在节能低碳领域,钢铁工业推广了烧结余热回收、高温高压高炉煤气发电、水冲渣余热回收等二次能源回收技术,其中烧结余热发电装备由2010年的38套增加到2016年的181套。
5年来,科技创新在钢铁工业应对困难和解决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钢铁工业在技术进步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还不足,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与钢铁大国的地位还不相称,创新资源分散,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的力度还不足;一些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缺失,大量钢铁产品长期徘徊在一般水平;质量稳定性还不够,高端产品生产水平还有待提高;标准的有效性、适用性、引领先进性还有待提升;节能环保、低碳绿色发展的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钢厂与城市共融共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基础理论、产业融合技术还有待加强研究;信息技术与钢铁制造融合发展有待深化,智能化仍需时日;新材料研发、人才培养还需要加大力度;我国钢铁工业科技进步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提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难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将不利于创新型钢铁建设和转型升级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国家和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下,钢铁工业必须集全行业之力,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二、党的十九大精神
是钢铁工业推进科技创新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我国发展阶段性的特点和新情况,以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强调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行业*鲜明的亮点就是认真贯彻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突破口,卓有成效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转了钢铁行业的困难局面,极大地提振了行业的信心。进入新时代,钢铁工业必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谋划转型升级战略和路径,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刻理解新时代的新思想、新理念,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特点和主要矛盾,正确认识新时代的目标、任务和路径;必须将产业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整体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引领发展,全力支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更好地满足国家、人民和社会对发展质量、供给质量、服务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对钢铁质量、寿命、安全、环保、实用性的更高要求,这是全行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今年初,钢协会长办公会决定,组织行业力量,进行《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研究,凝聚行业智慧,研究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和目标,谋划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措施,目前已经形成了初稿。初稿提出了对钢铁工业在新时代的新定位、新战略、新目标的思考,及其实施路径与措施的建议。我国钢铁工业未来的发展,要与国内外经济发展相适应,要与国家奋斗目标和经济发展战略相符合,要向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科学合理地调整产业布局和企业结构,要以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全行业要共同维护行业平稳运行,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科技创新方面,钢铁工业要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快先进技术研发,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推进标准和产品质量升级,以新钢铁适应新时代发展,以新钢铁支撑新时代发展。
在钢铁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激发技术蕴含的巨大潜能,更加需要通过创新来孕育新动力。放眼世界钢铁业,发达国家和先进企业都将技术创新放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位置,我们在转型升级中无论是推进结构调整、节能环保、品种质量、工艺装备升级,还是发展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其中核心技术*为重要。
创新是引领钢铁工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50余次强调创新,钢铁工业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寻求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方面有所创新;继续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建设,共同努力,使科技创新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亮点。
三、加快建设创新型钢铁,
为实现既大又强“钢铁梦”而奋斗
我国经济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钢铁工业面临着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根本遵循,站在国家和行业发展新时代的起点上,吹响建设创新型钢铁的号角,再次赢得发展主动权,确保既大又强“钢铁梦”圆满实现。
一是钢铁工业要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我国是钢铁生产第一大国,但是,由于一些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缺失,使我们距离钢铁强国还有较长的一段路程。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摆脱以往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向质量效益发展方式的时候。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形势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引领钢铁产业升级,实现既大又强“钢铁梦”的必然选择。
钢铁行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加大科技投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引导下,钢铁工业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的投入比重,争取到202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要通过整合优化各类创新资源,加快建设重点突出、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逐步建成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的扩散,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出;要强化钢铁材料基础研究,通过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科技进步奖励等方式,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前瞻性技术和引领性科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关键共性技术;要激活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根据企业实际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的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创新人员的积极性;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要有人才,都必须坚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要着力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建立畅通的人才成长和发展渠道。
二是钢铁工业要努力实现科技创新突破。钢铁工业迫切需要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实现一批重大技术突破;要积极推进工艺流程的优化再造,不断降低铁钢比;要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和相关产业升级要求,重点解决关键产品生产应用配套的关键技术问题;要针对适应和满足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化的消费需求,重点解决柔性生产、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要帮助用户发挥出我们优质钢材的性能,重点在一批钢铁新材料、绿色钢铁材料、开拓新市场等方面实现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要以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战略,积极参与、组织国际创新合作,加强国际间产业技术交流,紧跟科技发展潮流,在原始创新上下大力气,勇于挑战前沿技术,力争实现创新的跨越发展,甚至引领国际钢铁技术发展方向。
三是钢铁工业要着力加快质量升级。我国钢铁工业已能基本满足各用钢行业的需求,同时也面临着部分关键品种还需进口,仍然存在产品同质化、标准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低端产品,更存在高端装备用新材料有待突破的问题。同时,钢铁工业下游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对钢铁产品的性能、质量稳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铝、碳纤维等替代材料的发展也倒逼着钢铁产业必须重视应对新材料的替代挑战,国家重点工程和国家安全领域用钢等更需要钢铁新材料的研发和质量保证。钢铁工业要加快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全面构建钢铁产品质量持续改进体系,在促进钢铁优、特、专产品质量升级的同时,还必须把全面提高和改进普通产品实物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耐久性和一致性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钢铁工业要努力做到从高端、中端、普通产品到关键核心产品、绿色钢铁产品的全覆盖,全面满足用户的新要求。
四是钢铁工业要着力发展智能制造。发展智能制造是钢铁工业实现提质增效、提高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我国钢铁工业要充分发挥现有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基础优势,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运筹优化、系统仿真、机器人等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工具与研发、运行、管理、服务等制造流程的各个环节相融合,有效优化钢铁制造流程结构,提升全流程运行过程智能化控制和管理水平,推进钢铁制造、运营和商业模式全系统全方位智能化。钢铁工业在科技创新中要进行管理创新。企业的管理创新也要智能化,使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都深度融合到智能化中。争取到2025年,我国主要钢铁企业基本达到智能制造要求。
五是钢铁工业要着力推进低碳绿色发展。低碳绿色发展是钢铁工业实现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钢铁工业可以通过总量调整、工艺结构调整等措施来解决区域环境质量不平衡、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推动产业布局结构调整;适度鼓励钢铁短流程工艺发展,发挥短流程工艺的低碳绿色优势;加大环保技术升级力度,强化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尽早全面实现钢铁企业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开发更高强度、更好性能、更长寿命的高效绿色钢材产品;充分发挥钢铁制造能源转化、社会资源消纳功能作用,钢厂要从依托城市向服务城市转变,努力使钢厂与城市共存、与社会共融,体现钢铁企业的低碳绿色价值。争取到2025年,钢铁工业全面实现能源消耗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又有一个大幅下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是钢铁工业要着力提升创新价值。钢铁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钢铁消费强度逐渐下降的同时,消费需求增速持续回落,下游用钢行业转型升级对钢铁品种、质量和服务要求不断提高。企业要牢固树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生产经营理念和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服务意识,实现由制造商向材料服务商的转变。企业要紧紧围绕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能源、航空航天、机械等重点领域重大技术装备和高铁、水电、核电等重点工程所需高端钢材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持续增加有效供给;着力通过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解决生产应用实际技术问题;着力在专业化、特定需求、特殊产品方面,发挥产业创新合作的灵活作用;着力建立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主导、以质量为先的新型钢铁竞争价值体系,体现钢铁产品的技术价值、质量价值。
钢协和中国金属学会在钢铁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好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的职责定位,发挥好行业组织协调作用,为推动钢铁工业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钢铁做出新贡献,重点做好以下3点工作:一是要组织行业进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和政策研究,加强与国家政府部门、上下游行业的协调沟通;二是要强化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政策咨询、技术评价、技术推广、标准咨询、体系建设指导等服务水平;三是要推动产业创新联盟等行业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整合行业科技资源,集中优势科技力量,提升整体创新水平,实现行业科技创新的重点突破。
同志们,在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必将迈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沿着党的十九大指引的方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加速迈向钢铁强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今天,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金属学会隆重召开2017年钢铁行业科技创新大会。我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金属学会对参加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和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辛勤工作在钢铁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了。大会描绘了中国梦美丽的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报告凝聚了党心、民心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我们在十九大闭幕后不久召开钢铁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就是为了在全行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次会议以“科技驱动转型,创新引领发展”为主题,对于我们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行业的科技进步,分析研究新时代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大力推进行业和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中国钢铁工业既大又强的奋斗目标意义重大。借此机会,我讲3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
钢铁工业科技创新成绩巨大
党的十八大以新的发展理念确定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思路。钢铁行业认真贯彻了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取得重大突破,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成绩显著,既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又为我国钢铁工业实现既大又强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5年来,钢铁工业科技创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体水平明显提高。钢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质量显著改善,节能环保迈出了大步伐,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产品创新上,一大批高端钢铁产品的研发生产保障了国民经济各主要用钢行业的升级发展,宝武集团、鞍钢、首钢、河钢、马钢、本钢等企业研发生产的汽车用钢板,宝武集团、首钢等企业研发生产的高品质取向硅钢,产品质量已跻身国际第一方阵。在节能减排上,我国钢铁工业单位综合能耗和单位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2016年钢协会员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降至572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量为3.52吨,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85千克。在前瞻性技术上,薄带铸轧、薄板坯半无头连铸连轧等技术得到企业高度重视和应用。在科技专利上,截至2016年底,钢铁工业有效专利保有量达到4.66万件,年均增长率为30%。
5年来,钢铁工业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效果显著。钢铁工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大力推进了“三去一降一补”,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突破口,优化结构、提质增效、脱困升级。以螺纹钢为例,“地条钢”被取缔后,优质长材主导市场,高强度螺纹钢引导市场消费。目前,钢协会员企业400兆帕及以上高强钢筋产量占比超过95%,超额完成了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80%以上”的目标。高强船板产量大幅增加,约占船板产量的一半。电工钢板、冷轧卷板、镀锌板等高端产品逐步替代进口,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钢铁行业通过清除“地条钢”,彻底解决了多年来钢材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发挥了合规产能的优势,使用户对钢材产品的质量感知明显向好。
5年来,钢铁工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项目研发硕果累累。目前,钢铁工业拥有了一批国际首发和产生重大影响的产品和技术。其中,我国研发生产的磁轭磁极钢板、电站蜗壳用钢板等产品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研发生产的核反应堆安全壳、核岛关键设备及核电配套结构件三大系列核电用钢在世界首座第三代核电项目CAP1400中实现应用。宝武集团超高强钢新品QP1180GA实现全球首发,使其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同时批量生产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的钢铁企业。鞍钢、钢研集团等领衔的油船用高品质耐腐蚀钢联盟,经过4年的研发,不仅实现了耐蚀船板自主批量生产,通过了为期3年的实船建造实验验证,彻底打破了国外的垄断,而且创新了船用钢“产学研检用”的高效研发模式,实现了重大突破。这个团队应该成为行业的优秀创新示范团队。2011年~2016年,钢铁工业共获冶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7项、一等奖67项。这些研发成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使钢铁工业整体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5年来,钢铁工业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钢铁领域已建成*重点实验室20个、工程实验室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工程研究中心6个、企业技术中心42个,以及各类企业的技术中心或研究院200余家,具备了组织高水平共性技术研发团队的能力。另外,我国钢铁工业基本建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标准体系,涵盖钢铁制造及相关配套的专业领域,对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引领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5年来,钢铁工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加快,应用效果明显。钢铁工业重点推广了工艺、装备、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一大批先进技术,在宝武集团湛江基地、山钢日照基地、首钢京唐二期工程等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国内已建成超大容量顶装焦炉42座,不仅提高了我国的焦炉技术装备水平,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环保领域,钢铁工业重点推广了封闭料场或筒仓技术、高炉出铁场烟尘治理技术、焦化污水处理提标改造、综合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冶金渣高效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等。在节能低碳领域,钢铁工业推广了烧结余热回收、高温高压高炉煤气发电、水冲渣余热回收等二次能源回收技术,其中烧结余热发电装备由2010年的38套增加到2016年的181套。
5年来,科技创新在钢铁工业应对困难和解决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钢铁工业在技术进步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还不足,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与钢铁大国的地位还不相称,创新资源分散,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的力度还不足;一些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缺失,大量钢铁产品长期徘徊在一般水平;质量稳定性还不够,高端产品生产水平还有待提高;标准的有效性、适用性、引领先进性还有待提升;节能环保、低碳绿色发展的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钢厂与城市共融共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基础理论、产业融合技术还有待加强研究;信息技术与钢铁制造融合发展有待深化,智能化仍需时日;新材料研发、人才培养还需要加大力度;我国钢铁工业科技进步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提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难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将不利于创新型钢铁建设和转型升级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国家和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下,钢铁工业必须集全行业之力,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二、党的十九大精神
是钢铁工业推进科技创新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我国发展阶段性的特点和新情况,以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强调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行业*鲜明的亮点就是认真贯彻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突破口,卓有成效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转了钢铁行业的困难局面,极大地提振了行业的信心。进入新时代,钢铁工业必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谋划转型升级战略和路径,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刻理解新时代的新思想、新理念,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特点和主要矛盾,正确认识新时代的目标、任务和路径;必须将产业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整体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引领发展,全力支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更好地满足国家、人民和社会对发展质量、供给质量、服务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对钢铁质量、寿命、安全、环保、实用性的更高要求,这是全行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今年初,钢协会长办公会决定,组织行业力量,进行《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研究,凝聚行业智慧,研究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和目标,谋划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措施,目前已经形成了初稿。初稿提出了对钢铁工业在新时代的新定位、新战略、新目标的思考,及其实施路径与措施的建议。我国钢铁工业未来的发展,要与国内外经济发展相适应,要与国家奋斗目标和经济发展战略相符合,要向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科学合理地调整产业布局和企业结构,要以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全行业要共同维护行业平稳运行,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科技创新方面,钢铁工业要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快先进技术研发,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推进标准和产品质量升级,以新钢铁适应新时代发展,以新钢铁支撑新时代发展。
在钢铁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激发技术蕴含的巨大潜能,更加需要通过创新来孕育新动力。放眼世界钢铁业,发达国家和先进企业都将技术创新放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位置,我们在转型升级中无论是推进结构调整、节能环保、品种质量、工艺装备升级,还是发展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其中核心技术*为重要。
创新是引领钢铁工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50余次强调创新,钢铁工业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寻求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方面有所创新;继续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建设,共同努力,使科技创新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亮点。
三、加快建设创新型钢铁,
为实现既大又强“钢铁梦”而奋斗
我国经济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钢铁工业面临着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根本遵循,站在国家和行业发展新时代的起点上,吹响建设创新型钢铁的号角,再次赢得发展主动权,确保既大又强“钢铁梦”圆满实现。
一是钢铁工业要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我国是钢铁生产第一大国,但是,由于一些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缺失,使我们距离钢铁强国还有较长的一段路程。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摆脱以往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向质量效益发展方式的时候。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形势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引领钢铁产业升级,实现既大又强“钢铁梦”的必然选择。
钢铁行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加大科技投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引导下,钢铁工业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的投入比重,争取到202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要通过整合优化各类创新资源,加快建设重点突出、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逐步建成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的扩散,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出;要强化钢铁材料基础研究,通过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科技进步奖励等方式,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前瞻性技术和引领性科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关键共性技术;要激活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根据企业实际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的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创新人员的积极性;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要有人才,都必须坚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要着力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建立畅通的人才成长和发展渠道。
二是钢铁工业要努力实现科技创新突破。钢铁工业迫切需要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实现一批重大技术突破;要积极推进工艺流程的优化再造,不断降低铁钢比;要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和相关产业升级要求,重点解决关键产品生产应用配套的关键技术问题;要针对适应和满足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化的消费需求,重点解决柔性生产、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要帮助用户发挥出我们优质钢材的性能,重点在一批钢铁新材料、绿色钢铁材料、开拓新市场等方面实现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要以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战略,积极参与、组织国际创新合作,加强国际间产业技术交流,紧跟科技发展潮流,在原始创新上下大力气,勇于挑战前沿技术,力争实现创新的跨越发展,甚至引领国际钢铁技术发展方向。
三是钢铁工业要着力加快质量升级。我国钢铁工业已能基本满足各用钢行业的需求,同时也面临着部分关键品种还需进口,仍然存在产品同质化、标准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低端产品,更存在高端装备用新材料有待突破的问题。同时,钢铁工业下游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对钢铁产品的性能、质量稳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铝、碳纤维等替代材料的发展也倒逼着钢铁产业必须重视应对新材料的替代挑战,国家重点工程和国家安全领域用钢等更需要钢铁新材料的研发和质量保证。钢铁工业要加快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全面构建钢铁产品质量持续改进体系,在促进钢铁优、特、专产品质量升级的同时,还必须把全面提高和改进普通产品实物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耐久性和一致性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钢铁工业要努力做到从高端、中端、普通产品到关键核心产品、绿色钢铁产品的全覆盖,全面满足用户的新要求。
四是钢铁工业要着力发展智能制造。发展智能制造是钢铁工业实现提质增效、提高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我国钢铁工业要充分发挥现有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基础优势,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运筹优化、系统仿真、机器人等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工具与研发、运行、管理、服务等制造流程的各个环节相融合,有效优化钢铁制造流程结构,提升全流程运行过程智能化控制和管理水平,推进钢铁制造、运营和商业模式全系统全方位智能化。钢铁工业在科技创新中要进行管理创新。企业的管理创新也要智能化,使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都深度融合到智能化中。争取到2025年,我国主要钢铁企业基本达到智能制造要求。
五是钢铁工业要着力推进低碳绿色发展。低碳绿色发展是钢铁工业实现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钢铁工业可以通过总量调整、工艺结构调整等措施来解决区域环境质量不平衡、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推动产业布局结构调整;适度鼓励钢铁短流程工艺发展,发挥短流程工艺的低碳绿色优势;加大环保技术升级力度,强化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尽早全面实现钢铁企业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开发更高强度、更好性能、更长寿命的高效绿色钢材产品;充分发挥钢铁制造能源转化、社会资源消纳功能作用,钢厂要从依托城市向服务城市转变,努力使钢厂与城市共存、与社会共融,体现钢铁企业的低碳绿色价值。争取到2025年,钢铁工业全面实现能源消耗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又有一个大幅下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是钢铁工业要着力提升创新价值。钢铁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钢铁消费强度逐渐下降的同时,消费需求增速持续回落,下游用钢行业转型升级对钢铁品种、质量和服务要求不断提高。企业要牢固树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生产经营理念和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服务意识,实现由制造商向材料服务商的转变。企业要紧紧围绕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能源、航空航天、机械等重点领域重大技术装备和高铁、水电、核电等重点工程所需高端钢材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持续增加有效供给;着力通过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解决生产应用实际技术问题;着力在专业化、特定需求、特殊产品方面,发挥产业创新合作的灵活作用;着力建立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主导、以质量为先的新型钢铁竞争价值体系,体现钢铁产品的技术价值、质量价值。
钢协和中国金属学会在钢铁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好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的职责定位,发挥好行业组织协调作用,为推动钢铁工业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钢铁做出新贡献,重点做好以下3点工作:一是要组织行业进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和政策研究,加强与国家政府部门、上下游行业的协调沟通;二是要强化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政策咨询、技术评价、技术推广、标准咨询、体系建设指导等服务水平;三是要推动产业创新联盟等行业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整合行业科技资源,集中优势科技力量,提升整体创新水平,实现行业科技创新的重点突破。
同志们,在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必将迈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沿着党的十九大指引的方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加速迈向钢铁强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