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去产能任务依然艰巨 要把经验用好用足用活
友发钢管集团——连续12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丨 2017.11.17 丨 7603
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里,那些与钢铁有关的桥段,让人历久难忘:改革开放之初,世界钢铁巨头们的产能、产量、结构、水平,不知要领先我们多少。为了进口高端钢材,咱们有时不得不“从牙缝里挤外汇”。但与此同时,国内的骨干钢铁企业,还在为要不要淘汰日伪时期的老旧高炉而纠结。
差距就是动力,落后也是空间。此后一个阶段,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故事”,世所瞩目,史所浓墨。
对我国钢铁工业而言,产能经过多年努力上去了,行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应迅速跟上;产量连续数年冠居全球,质量这个杠杠就应变得更硬更扎实。钢铁行业的长期努力方向,应当是在身量持续明显变大的同时,质量愈加高端,眼量愈加开阔,对今后发展余量的调控也越发自如。
从小到大、由少至多,需要持续不懈奋斗。如果把这比作“加法”,并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坐标里,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90年主要解决温饱问题,还是从1991—2000年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钢铁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关键词,莫外乎“快与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瞻看前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6—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钢铁工业的关键词,理应是“好与强”。
通往明天的路,要从今天的脚下一步步走起。对前不久出炉的“成绩单”——退出过剩钢铁产能超过1亿吨、煤炭产能超过4亿吨,共分流安置职工100万余人,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给出这样的评价:“非常不容易”。越是得来不易,越应倍加珍惜,悉心总结经验,自觉推广应用。
——有时,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拿出全流程视角,持续有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真正做到“明规矩于前、寓严管于中、施重惩于后”。
我们注意到,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中央有关指导意见为基本遵循,“明规矩于前”,提前把规矩规定立起来,把底线红线画出来,让地方和企业清楚知晓哪些事情不能做;“寓严管于中”,按照部际联席会议统一部署,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淘汰落后产能、联合执法三个专项行动,增量得到严控、存量得以优化、减量主动自觉;“施重惩于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根据部际联席会议安排,对相关违法违规案件进行严厉查处,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取得了助益长远的综合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查处有关企业违法违规生产销售“地条钢”、违法违规建设钢铁冶炼项目,“宏观调控和综合经济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职能得到有效履行和明显强化,并为今后应对类似情况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
——有时,需要我们打破条框界限,加紧工作融合,统筹协调推进。
我们注意到,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既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又自觉把去产能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升级改造紧密结合;既紧紧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又加大中央财政对去产能中分流职工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实际支持;既尽力完成钢铁去产能目标任务,又注重保持供需基本平衡避免价格大起大落;既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着力规范钢铁生产建设秩序,又注重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实现了改革有力推进、发展再上新阶、社会大局稳定的有机统一。
——有时,需要我们破除定势惯性,对理念、思路、路径持续加以创新和完善。
我们注意到,新时代里,在构建更加有效有力的宏观政策供给体系过程中,政策工具已经有了全新内涵。除了人们已经熟知的财政、货币、消费、投资、产业等工具,创新和完善区域政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如果我们善谋善为,就能找到不同政策工具之间的“新交集”。
比如,同样是面对钢铁,财政、货币、投资、产业等政策仍要发挥作用,但若增加了区域视角,把钢铁去产能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更有机也更高级地结合起来,就一定会实现钢铁工业迈向更高端水平、经济发展拓出更广阔空间的多赢。
国家统计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钢铁、煤炭去产能年度目标已超额完成,1.4亿吨“地条钢”产能出清。但正如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所指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基本面仍然没有改变,价格恢复性上涨、效益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任务依然艰巨。
“明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改革的领域将更广、举措将更多、力度将更强。”我们期待,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头戏、主战场之一的钢铁去产能,会涌现更多典型,生发更多经验,脚步迈得扎实,前路走得宽广。
差距就是动力,落后也是空间。此后一个阶段,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故事”,世所瞩目,史所浓墨。
对我国钢铁工业而言,产能经过多年努力上去了,行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应迅速跟上;产量连续数年冠居全球,质量这个杠杠就应变得更硬更扎实。钢铁行业的长期努力方向,应当是在身量持续明显变大的同时,质量愈加高端,眼量愈加开阔,对今后发展余量的调控也越发自如。
从小到大、由少至多,需要持续不懈奋斗。如果把这比作“加法”,并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坐标里,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90年主要解决温饱问题,还是从1991—2000年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钢铁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关键词,莫外乎“快与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瞻看前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6—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钢铁工业的关键词,理应是“好与强”。
通往明天的路,要从今天的脚下一步步走起。对前不久出炉的“成绩单”——退出过剩钢铁产能超过1亿吨、煤炭产能超过4亿吨,共分流安置职工100万余人,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给出这样的评价:“非常不容易”。越是得来不易,越应倍加珍惜,悉心总结经验,自觉推广应用。
——有时,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拿出全流程视角,持续有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真正做到“明规矩于前、寓严管于中、施重惩于后”。
我们注意到,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中央有关指导意见为基本遵循,“明规矩于前”,提前把规矩规定立起来,把底线红线画出来,让地方和企业清楚知晓哪些事情不能做;“寓严管于中”,按照部际联席会议统一部署,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淘汰落后产能、联合执法三个专项行动,增量得到严控、存量得以优化、减量主动自觉;“施重惩于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根据部际联席会议安排,对相关违法违规案件进行严厉查处,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取得了助益长远的综合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查处有关企业违法违规生产销售“地条钢”、违法违规建设钢铁冶炼项目,“宏观调控和综合经济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职能得到有效履行和明显强化,并为今后应对类似情况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
——有时,需要我们打破条框界限,加紧工作融合,统筹协调推进。
我们注意到,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既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又自觉把去产能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升级改造紧密结合;既紧紧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又加大中央财政对去产能中分流职工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实际支持;既尽力完成钢铁去产能目标任务,又注重保持供需基本平衡避免价格大起大落;既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着力规范钢铁生产建设秩序,又注重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实现了改革有力推进、发展再上新阶、社会大局稳定的有机统一。
——有时,需要我们破除定势惯性,对理念、思路、路径持续加以创新和完善。
我们注意到,新时代里,在构建更加有效有力的宏观政策供给体系过程中,政策工具已经有了全新内涵。除了人们已经熟知的财政、货币、消费、投资、产业等工具,创新和完善区域政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如果我们善谋善为,就能找到不同政策工具之间的“新交集”。
比如,同样是面对钢铁,财政、货币、投资、产业等政策仍要发挥作用,但若增加了区域视角,把钢铁去产能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更有机也更高级地结合起来,就一定会实现钢铁工业迈向更高端水平、经济发展拓出更广阔空间的多赢。
国家统计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钢铁、煤炭去产能年度目标已超额完成,1.4亿吨“地条钢”产能出清。但正如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所指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基本面仍然没有改变,价格恢复性上涨、效益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任务依然艰巨。
“明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改革的领域将更广、举措将更多、力度将更强。”我们期待,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头戏、主战场之一的钢铁去产能,会涌现更多典型,生发更多经验,脚步迈得扎实,前路走得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