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波:怎样看待中国钢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难点和方向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 何文波
响应人民的期待,是新中国钢铁工业70年发展的不变初心。今天,结束了钢铁短缺时代,完成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历史使命的中国钢铁人,开始全力承担推进绿色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的历史使命。
回首70年征程,钢铁工业节能环保的努力从未止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钢铁人克服重重困难,打造出一批高“颜值”的花园式钢厂和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钢厂,向世人昭示着绿色钢铁的魅力和潜能。
放眼世界,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生态与环境危机、气候变化危机等多重挑战,以绿色要素投入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已经起步。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发挥优势、挖掘潜能,推进并引领钢铁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绿色革命,是钢铁工业守初心、担使命的政治自觉,也是我们建成钢铁强国的必经路径。
成果颇丰 绿色钢铁不负人民期待
评价中国钢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不能脱离历史和现实的轨迹。
中国钢铁行业是环保意识觉醒较早的工业行业,环保工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直走在工业领域的前列。从上世纪50年代包钢引进前苏联喷淋塔除氟脱硫工艺,在脱氟的同时附带脱除30%的二氧化硫;到1978年鞍钢提出“大打环保仗”,实施八大工程的环保改造;到上世纪80年代太钢退休职工李双良科学治渣,创造“渣山”变公园的壮举;再到上世纪90年代,济钢实施以“四全一喷”“四闭路一循环”为代表的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发展创新措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种子早已埋在广大钢铁人的心中。
近年来,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百姓对蓝天白云期待日切,在前期高速发展的迫切需求覆盖下的环保要求也日益强烈地凸显出来。作为大工业生产的钢铁企业的环保问题,首先被公众关注,钢铁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令人自豪的是,中国钢铁人充分认识到,我们今天所承受的环保压力,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自2008年起,河钢唐钢以卓有成效的“绿色转型”,宣告中国钢企有能力打造全球*清洁的钢厂。2011年5月24日,宝钢发布《绿色宣言》《产品环境声明》,表达了中国钢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绿色产业链驱动者的决心。这也是全钢铁行业的心声。太钢全力建设创造价值、富有责任、备受尊重、绿色发展的都市型钢厂,形成了“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格局,实现了与城市的功能互补、和谐共融,获得了国家环保部门有关领导“身居闹市,一尘不染”的高度评价,创造了城市钢厂发展的全新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优秀钢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在绿色发展的路上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批节能环保技术和指标,已达世界先进水平。盘点和客观看待这些成就,有利于坚定全社会对发展绿色钢铁的信心。
首先,钢铁行业节能环保指标持续改善。与2005年相比,2018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由694千克标煤降至555千克标煤,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幅缩小,其中一些企业指标甚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吨钢耗新水由8.6吨下降到2.75吨,水重复利用率由94.3%提高到97.88%;重点钢企在节水和废水治理减排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吨钢外排废水量由4.71吨下降到0.74吨,下降了84.3%;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83千克下降到0.53千克,削减幅度达到81.3%;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2.18千克下降到0.56千克,削减幅度为74.3%。
其次,一批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突破。近几年,广大钢企围绕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五大重点工序及智能制造,开展烟气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高温烟气循环分级净化技术、副产物资源化技术等组合式系统集成节能减排技术基于炉料结构优化的硫硝源头减排技术、新型非高炉炼铁、小方坯免加热直接轧制技术、智能制造示范线建设等研究,为行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做出显著贡献。首钢、宝武、安钢、河钢、太钢、德龙、中天等一批钢企大力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并率先取得突破,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打造全球*大的钢铁清洁生产体系树立了信心。
第三,钢铁行业共建绿色产业链初见成效。近年来,钢铁行业积极倡导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产品,协同促进钢铁与机械、建材等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合作伙伴关系。一些先进企业开发了LCA(生命周期评价)环境决策模型和数据不确定性分析平台,引导并协同下游用钢产业进行绿色消费,以全生命周期理念体现钢企对全社会节能减排做出的贡献。
*后,中国钢铁工业正在成为世界钢铁工业绿色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目前,中国有世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有世界*先进的钢铁环境治理技术。在行动上,中国可以说是全球少有的切实践行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国家之一。一批先进中国钢铁企业也在国际舞台上留下了“绿色足迹”:河钢凭借“城市中水替代地表水、深井水作为钢铁生产唯一水源”项目获得世界钢协可持续发展卓越奖;宝武“LCA优秀案例”获世界钢协生命周期评价领导力奖;安钢集中启动了总投资达30亿元的环保提升项目建设,主要工序环保治理效果全部达世界一流;首钢京唐建成了世界首座完全按照新一代循环经济理念设计的千万吨级钢厂;等等。
难点待破 绿色发展仍需长期努力
在亮眼的成绩下,我国钢铁工业绿色发展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和难点,制约着钢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高。
首先,企业间节能环保水平参差不齐,科学规范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70年来,钢铁工业涌现出一批节能环保水平先进的绿色领跑企业,但也存在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钢企还没有实现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甚至有些企业节能环保投入很低,存在明显的无组织排放问题。虽然这些企业不是我国钢铁工业的主流,但其对环境的破坏和给钢铁工业整体形象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构建科学规范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坚持严格监管与有效激励相结合,突出差异化管理。而目前,绿色产品评价体系、环保信用体系尚待建立健全,对不同环保水平企业的公平、公正监管也有待进一步落实到位。我们期待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根植“谁环保谁获益”的理念,加强监督管理,增加环保违法成本,调动全行业乃至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在产能结构方面,让实现了超低排放的企业充分释放优质产能,同时限制污染物排放较高的产能,才是推进绿色发展的正确做法。
其次,钢铁工业大生产本身和发展循环经济所蕴含的绿色价值,尚未得到正确评估和充分挖掘。
钢铁工业拥有产品制造、能源转换、社会废弃物消纳和资源化三大功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比如,钢铁产品的强度、成型性、使用寿命等都优于其他材料,而且可回收性强,一旦生成便是永久性资源。再比如,钢铁生产具备高温、多工序的特点,余能资源量大、质高,不论是在企业内部开展“小循环”,还是与相关产业开展物质和能量的“中循环”,抑或与社会开展供热、供电以及废钢、中水、垃圾消纳等的“大循环”,都有着广阔前景。但是,这样的循环经济价值被普遍低估,需要充分挖掘并加以利用。同时,各产业间的政策和利益壁垒,也制约着钢铁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后,在技术层面,全面实现超低排放尚缺乏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一个“战”字,足以彰显任务的艰巨。目前,全球*严格的超低排放指标要求无疑让一些企业感到力不从心。环保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具有长期性,新技术应用具有风险性,且改造投资巨大,运行费用高昂,为钢企的“绿色坚持”平添了困难。这个时候,我们既需要政府的激励机制导向超低排放投入多、效果好、水平高的企业,保护先进生产力,鼓励企业创先争优,又需要建立超低排放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这两方面的需求都非常迫切。
协同推进 释放钢铁绿色潜能
在人类长达三四千年的冶金技术发展史上,从大量使用矿石、木炭等原料和燃料,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煤焦作为主要燃料发展起现代钢铁工业,生态激励是推动冶金技术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天,生态环境的制约再次降临,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等为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兴起。超低排放责任加身的大国钢铁,理应志存高远,借力实现超低排放改造、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契机,发挥钢铁产业带动力强的优势,引领钢铁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绿色革命,逐浪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一,我们要发挥钢铁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下决心在一批节能减排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如今,一些钢企正积极选用低硫矿、低硫煤、低氮煤,采用烧结焙烧烟气循环技术、烧结机新型密封技术及低温烧结技术,探索负压蒸氨、负压脱硫、负压脱苯等新技术;高效化炼钢新工艺、氢冶金技术、高效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工艺、新型全废钢冶炼工艺等攻关也正在路上。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我们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协同推进从资源获取方式到技术路线、工艺结构等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我们要积极构建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体系,引领全产业链绿色发展。这个管控体系赋予了我们用数字化手段记录钢铁生产中的污染物排放、能源资源消耗、对下游产业节能减排的贡献等环境绩效信息,衡量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能力,使我们能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关注原料、运输、生产、回收等全过程,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突出环境效益,增强产品竞争力。全生命周期管控及评价,不仅可以促进整条产业链绿色发展,还可以展现钢企的社会担当,引导社会公众对钢铁产品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
第三,我们要自觉树立大生态观,引领循环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钢企自觉担负起绿色产业链驱动者的责任,在产业链上输送着绿色材料、绿色产品、绿色理念,绿色价值不断提升。比如,首钢将工业尾气制成清洁能源,为工业尾气高值化利用开辟了新路;河钢唐钢作为全球首家推动转炉煤气发酵法制燃料乙醇商业项目的企业,通过该项目收获了比转炉煤气发电高1.8倍的效益……不过,不得不承认,钢铁工业在实现“中循环”“大循环”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与供热、电力、石化、建材等行业企业合作,以及进一步挖掘钢企服务城市、服务社会的潜力等方面,仍需要政府这只“手”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当然,钢铁工业自己也要以更高的站位和更高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利用构建钢铁产业生态圈的机会,主动进取,释放绿色钢铁的无限潜能。
推进并引领绿色革命,钢铁工业已经取得的成果证明,只要我们想做,就一定能有成效。面向前路,我们要以超低排放、近零排放为起点,针对制约绿色发展的难点、痛点协同发力,为人类生态文明的进步做出中国钢铁人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