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躺平”的钢铁业如何尽快走出周期?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将行业内对于产能治理的看法归结为市场派、规则派、管控派、自律派、重组派5类,本文看法倾向于管控派,也代表了市场上一部分人对于当前市场形势的认识及如何走出周期的考虑。不论这一方向是否为应对当前问题的*优解,在行业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充分的讨论都是有必要的。其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也应引起我们思考。
关于周期。钢协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提出,“一个成熟的中国钢铁必将在经历各种周期历练后诞生”。当前,钢铁行业处于新一轮下行周期,也是深度调整期,如何走出、多久走出周期,实实在在地考验着行业的“智慧”与能力。对比国外,日本制铁等企业也曾经历过同样的阶段,这是行业“涅槃重生”的必经之路。从近两年的行业形势来看,自律不可或缺,如果一家企业没有适应市场的自主调节能力,没有转型升级的自主意识,没有全力练好内功的决心,那就很难在市场浪潮中站稳脚跟。这也就是上述文章作者所说的不能“躺平”。与此同时,自律也必须戴上规则的“镣铐”才能真正发挥威力。中国有超10亿吨规模的钢铁市场,政府管控、树立规则极为必要,一定程度上,“衡量有为政府的关键在于看能不能构建有效市场”,为市场运行制定好环境、能效、碳排放等政策规则,才能推动实现行业健康运行,形成“该管的管,该限的限,该自律的自律”的良性循环局面。
关于产能与产量。当前,各地方政府及企业依然存在“守住产能(产量)似乎就是守住利益”的固有思维,但今年产量增长而效益大幅亏损的形势已经再次将其证伪,产量高低不等于效益高低。因此,对待产能与产量,我们当不以高低论英雄,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积极锻造根据市场变化自我调节生产弹性的能力,实现满足有效需求基础上的稳增长。同时,在行业低谷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材料升级、材料替代抢先布局,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推动产品结构调整以及工艺、装备整体升级,以碳约束自行调整产量,实现从“产能治理”到“产能自理”的转变。
关于出口。上述文章提出“并非是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拉动了钢材出口,而是供给压力大,只能通过出口来消化过剩资源”。一般而言,向外出口或者向内供给,都应以需求为依据,以供需动态平衡为原则,但不可否认的是,钢铁企业目前存在盲目生产进而盲目出口的现象。海关数据显示,1月—11月,中国出口钢材8265.8万吨,同比增长35.6%。全年有望突破9000万吨。总量很大,但结构有待优化,占比较高的普通钢材拉低了整体出口单价,形成“高买原料、低卖钢材”的现象,浪费了原料资源、生产资源等。不论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内循环的角度,还是实现资源*高效率配置、确保高质量稳增长的角度,抑或是“以满足内需为主,不以出口为导向”的行业角度看,不具有性价比的钢材出口都是不应鼓励的。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关于2024年关税调整方案的公告,部分高附加值钢种将获得出口退税政策支持,这说明高端钢铁产品出口才是国家鼓励的具有高质量发展意义的出口。
当然,如何尽快走出本轮周期是一项需要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及钢铁产业链企业聚力共谋的重要议题。本篇文章只围绕相关内容加以讨论,但路径也远远不止于此。时间究竟是三五年、七八年还是十几年,则取决于钢铁行业对于行业发展规律与阶段的清醒认识,取决于对“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深入思考,取决于对于需求结构调整与自身生产节奏的精准对接,也取决于对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良性互动的积极探索。